遗传漂变(英語:genetic drift)现象,指当一个族群中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较少时,下一代的個體容易因為有的個體沒有產生後代,或是有的等位基因沒有傳給後代,而和上一代有不同的等位基因頻率。一個等位基因可能(在經過一個以上的世代後)因此在这个族群中消失,或固定成為唯一的等位基因。[1]。
一般情况下,族群的生物个体的数量越少,族群中基因就越容易发生遗传漂变。它和天擇、突變、近親繁殖等等都是影响等位基因频率的因素。
在理想种群中,遗传漂变的数学模型可用分支过程或扩散方程来设计,用以描述等位基因频率的变化。[2]
考虑某两种等位基因A和B。在含有N个个体的二倍体种群中,该基因的数目为2N。种群中的一个个体可能含有同一等位基因的两个拷贝,或两个等位基因皆有。设其中一个等位基因频率为p,另一为q。赖特-费舍尔模型假定代际不重叠(例如一年生植物),并且下一代中该基因的每一个拷贝都是从上一代随机独立抽取的。频率为p的等位基因在下一代中具有拷贝数k的概率是:[3][4]
莫兰过程假定代际存在重叠,过程中以某个体繁殖,另一个体死亡为一个步骤。因此,在这一过程中,一种等位基因的拷贝数可以增加1、减少1,或保持不变。莫兰过程的转移矩阵是三对角的,它的解相对赖特-费舍尔过程较为简单。不过,在计算机模拟中,赖特-费舍尔过程更为简单,因为需要的步骤更少。莫兰模型中的一代为N个上述步骤,N为有效种群大小。与赖特-费舍尔模型相比,莫兰模型的计算结果相似,但漂变速率是前者的两倍。
自然条件下,繁殖并非完全随机。这就需要用有效种群大小来代替实际种群大小。有效种群大小考虑近亲繁殖、生命周期、连锁现象等因素。[5]在同一种群内,不同基因对应的有效种群大小也可能是不同的。[6]
如果各基因型后代数目的方差远大于赖特-费舍尔模型中的二项分布所对应的,在漂变速率相等的情况下,漂变的作用就将小于选择的作用。[5] 即使方差相同,若高阶矩超过二项分布的,则漂变的作用仍会大为减弱。[7]
根据哈代-温伯格定律,对于足够大的种群,在不发生基因流、突变和选择的情况下,等位基因频率将在代际保持不变。[8]然而,在有限大小的种群中,等位基因传给下一代的过程是一种随机抽样,可能导致现存等位基因频率改变,甚至消失。因而,随时间推移,遗传漂变趋向于降低种群的基因多样性。当某一等位基因频率达到100%时,这一基因就被固定,而其他等位基因则消失。种群越小,这一过程就进行得就越快。[9]
只考虑漂变的作用。设两种等位基因的起始频率分别为p和q。在t代后,等位基因频率的方差是
不计其他因素的影响,在任意时刻,一种等位基因被固定的可能性与该等位基因的频率相等。若存在A、a两种等位基因,其频率分别为75%、25%,则两种等位基因被固定的概率也分别为75%、25%。[11]
同时,固定所需的平均代数与有效种群大小成正比。由此可见小种群中固定发生得更快。[12]
根据赖特-费舍尔模型,对于给定的种群大小和基因频率,某一等位基因被漂变所固定的平均时间是
其中,T表示代数,Ne是有效种群大小,p是初始基因频率。 [13]
中性基因通过漂变作用丢失的平均时间是[3]
对于首次出现的突变,以上两式可简化为[14]
突变也可能影响等位基因丢失所需的时间。如果某等位基因起始时已在种群中固定,突变率为m,则在单倍体种群中,平均丢失时间是
是欧拉常数。第一种近似表示第一种得到固定的突变出现所需的平均时间,此时Ne<<1/m。第二种近似是突变率较高的情形,此时突变的累积导致初始等位基因丢失。[16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