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产于海拔1850至2000米处的杏黄猪笼草的下位笼
| ||||||||||||||||
科學分類 | ||||||||||||||||
| ||||||||||||||||
二名法 | ||||||||||||||||
Nepenthes flava Wistuba, Nerz & A.Fleischm. (2007)[1] |
杏黄猪笼草(学名:Nepenthes flava)是苏门答腊特有的热带食虫植物,生长于海拔1800至2000米处。[2][3]其种加词“flava”来源于拉丁文,意为“黄色的”,指其上位笼及其他营养组织的典型颜色。[2]
在描述杏黄猪笼草之前就已进行了数年的人工栽培,而在2004年之前仅具有一个占位名“Nepenthes spec. nov. Sumatra”。[4]
2007年7月4日,安德烈亚斯·维斯图巴、约阿希姆·那兹和安德烈亚斯· 弗莱施曼(Andreas Fleischmann)在2007年7月4日的《布卢姆-植物分类学与植物地理学杂志》[2]上发表了对杏黄猪笼草的正式描述。[5]该描述基于人工栽培植株材料;“Wistuba cult.”,“Wistuba 100201”已被指定为模式标本。这两份采集于海拔1800米处,与等模标本一起存放于位于莱顿的荷兰国家植物标本馆中。[2][5]描述的作者对他们选择种加词的解释如下:[2]
“ | 种加词‘flava’是指其亮黄色的上位笼及大部分的下位笼。这种藤本植物的最大特点即是其大部分为黄色。 | ” |
2009年,斯图尔特·麦克弗森在《旧大陆的猪笼草》上发表了一个更详细并略加修改的描述。[3]其模式描述中提到其笼盖下表面基部具有一个附属物,[2]而在斯图尔特·麦克弗森对下位笼及上位笼的描述中并没有该附属物。[3]
flava
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